杨斌:在岗在位在状态 尽职尽责尽全力

  • 发布时间:2020-11-13
  • 浏览数:629

11月9日早上6点,天刚微微亮,深秋的寒意袭面而来,42岁的杨斌已经在赶往上班的路上,区别于之前,这段需要两个小时左右的路程通向的是滨海港区,这一去不知道又要驻扎多久。从大丰港区调往滨海港区工作的杨斌,三个多月回大丰的次数屈指可数。



谈到杨斌,大多数大丰港区的人都知道,他是个名副其实的港机专家和港口管理的行家里手。2005年进入大丰港区工作的他,跟港机设备打交道10多年,码头门机、卸船机、集装箱桥吊等等外人看来硕大无比的“钢铁巨兽”,都是他的“小伙伴”。当时他负责大丰港区内河码头港机设备的维修保养及生产指挥,每次做机械保养难免会将黄油碰到身上,早上干干净净,晚上回家浑身油垢成了他每天的工作常态。“大丰港区刚开港的时候人员配备不足,为了完成船舶的装卸任务,每天工作时间几乎都超过18小时,虽然身体很疲惫,但看到装卸井然有序,整个人立马又充满了战斗力。”杨斌回忆道。就是这样日复一日的坚持,杨斌尽心尽力地维护着他的“小伙伴们”,保障了大丰港区的安全稳定生产,他也被提拔为大丰海港港口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助理。


随着盐城港集团整合工作的推进,“一港四区”联动发展赢得广大干群的共鸣。今年7月初的一天,公司领导询问杨斌是否愿意投身滨海港区工作,听到消息后的他心里面很纠结,一方面非常欣慰组织上对自己工作的肯定,另一方面是出于对别的港区的不熟悉,能否适应是个问题,再加上父母高龄,孩子上了高二,对家庭的不放心,让他左右为难。然而在当晚的家庭会议上,父母的支持,妻子的一句“去就要好好工作,家里的事情我来处理。”让40多岁的杨斌深受感动,眼泪夺眶而出,也让他吃了一颗“定心丸”,踏上了新征程。


初到滨海港区,如何迅速开展工作,有着多年港口工作经验的杨斌,早已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不熟悉情况,就从实地调查入手,刚刚上班的两个星期,他和同事们来来回回跑码头、看现场,仔细记录,逐一分析,先后查看了6台门机、6个漏斗、20个抓斗、两座配电房、一座码头消防泵房等设施设备以及港区所有生产现场。在调查中分析,在分析中查找问题。当看到码头门机旋转制动器仍采用老式的液压机械制动器,他便建议改为变频式制动器,可大幅提升门机工作稳定性,提高生产效率;看到码头道口采用的是半基坑式的计量地磅,他则建议改建成无基坑式的地磅,以确保计量结果的准确。“计量的准确度关系到收费的问题,容不得偏差。”为了改建的事,他只身跑盐城海关、盐城市计量测试中心等相关部门进行汇报更改,并联系厂方派人设计重建。



“融合发展,是我们盐城港每位干部职工的理念,虽然刚到滨海港区时间不长,但它已是我扎根的地方。”在杨斌心里,盐城港集团在成立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一股合力发展的劲头正激励着他。要想码头生产稳定有序,离不开规范的制度流程。于是,他结合滨海港区特色,搭建生产经营组织构架,完善商务、生产、设备部门的工作制度、岗位职责以及设备使用、货物装卸等操作规程,如今码头运营已形成三班两运转、24小时装卸的工作模式,大幅提升了港口装卸效率和服务口碑。“如今滨海港区真是没得话说,大大方便了我们货物的进出。”远飞建材的老总蔺明远连连夸赞道。港口的发展离不开货物的支撑,远飞建材作为滨海当地较大的建材企业,过去货物的进出几乎不从自家港口走。杨斌得知情况后,从当地以及周边企业入手,主动上门对接,积极宣传盐城港整合发展强劲态势,成功与远飞建材、源海土石方等一批企业开展了合作,为港口生产经营铺好基石。


从身经百战的“老革命”,到充满活力的“开拓者”,在盐城港集团,像杨斌这样努力工作的人还有很多,他们拧成一股绳、搏尽一份力,围绕盐城港高质量融合发展愿景,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充满着激情迎接盐城港高质量发展扬帆起航,共圆一个大港梦。


宋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