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向海!向未来!

  • 发布时间:2024-09-25
  • 浏览数:3000

秋日,黄海之滨的盐城
千里海疆,绿能澎湃,风帆正劲

582公里海岸线
683万亩沿海滩涂
4550多平方公里黄海湿地
……
浩瀚黄海,长风万里
不仅赋予这座城市
世界自然遗产、国际湿地的美誉
更孕育了“向海图强”的开放胸襟

从“兴渔盐之利”“行舟楫之便”
到如今海上的风吹亮陆地的灯
盐城海洋产业动力澎湃

海风劲吹,碧海无垠。

地处长三角一体化、江苏沿海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等多重国家战略黄金交汇点的盐城,坐拥江苏最长海岸线、最广海域面积、最多滩涂湿地、最丰富海洋资源。近年来,盐城把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摆上更加重要位置,以“畅达黄海之辽阔”的视野胸襟,以“勇当排头兵”的奋进姿态,用好战略机遇,坚定向海图强,努力建成全省海洋经济的重要支撑、全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创新发展新高地。

盐城海洋生产总值从2015年的914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近15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20%,占全省海洋生产总值15.5%左右,奋斗出了一片蓝色经济新空间。

深耕蓝海

风光名城,绿能之都。

盐城是中国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中国海上风电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城市、中国首批新能源示范城市,是江苏省委、省政府支持建设的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

在东台北条子泥海域和竹根沙海域,125台风机随风“起舞”。中国首个中外合资海上风电项目——国家能源集团和法国电力集团合资建设的国华东台海上50万千瓦风电项目,年均发电量约11亿度,可满足近200万居民年用电需求。

当前,全球应对环境气候变化和实现能源安全的背景下,海上风电成为各国寻求能源转型的重要路径,也是我国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盐城科学开发风能资源,打造世界级风电装备产业集群,构建形成涵盖“研发设计—装备制造—资源开发—运维服务”的风电全产业链,在“双碳”目标引领者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盐城是全球最具开发价值的海上风场之一,100米高度年平均风速超过7.6米/秒,年等效满负荷小时数可达3000至3600小时。海上风电装机规模全球领先,集聚了国家能源、华电、国电投、华能、大唐、华润、中广核、国投电力、长江三峡等“五大六小”所有新能源开发央企。海上风电可开发容量近3269万千瓦,占江苏总容量的70%以上,远海2400万千瓦、近海869万千瓦。海上风电装机规模约占江苏46.9%、全国14.9%、全球7.4%。

盐城是全球海上风电装备综合产能最大的基地之一,风电装备规上企业数量达41家,集聚了金风科技、远景能源、上海电气等知名风电整机企业,以及中车电机、中材科技、时代新材、亨通海能、中天海缆、长风海洋、长安望江、金海新能源、上玻院等一大批零部件领军企业。海上风电整机2700台/年,产能约占全国40%以上,叶片9000片/年,产能约占全国20%。

波涛日夜奔腾,发展日新月异。

盐城始终坚定不移深耕海洋产业“主赛道”,做大做强“蓝色板块”,以海上风电装备、光伏装备、石油装备为特色的海工装备制造业初具规模;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形成明月海藻、赐百年螺旋藻等一批龙头企业,海洋生物医药产业进一步集聚;滨海旅游加快发展,串联条子泥、黄海森林公园、珍禽保护区等景点,大力发展生态康养、文化体验、主题游乐等高端旅游产业,累计建成4A级以上景区24家;海洋渔业和滩涂农业快速发展,拥有国家级中心渔港、国家级海洋牧场、一级渔港,海水养殖面积64.4万亩,养捕结构进一步优化,投资60亿元的黄沙港渔港二期建成投入使用,可满足1000艘以上渔船日常停靠作业。

当前,盐城正深入实施《盐城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重点发展海洋新能源、海工装备等九大产业,全力构建“两地两区”现代海洋经济体系,力争到2026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

河海联动

海风日夜吹彻,船舶穿梭往来。

伴随着悠扬而深沉的鸣笛声,一艘艘满载着盐城货物的巨轮,从繁忙的港区启航,向着浩瀚无垠的深蓝进发。

6月13日,盐城港响水港区至东非的散货国际航线和“盐港穿巴”集装箱班轮航线正式开通,进一步提升盐城对外开放水平,至此,盐城中转货物可抵达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

7月9日,盐城港“上港长三角苏北20万标箱ICT空箱分中心”正式投入运营,这一空箱中心是上海港、盐城港共同打造的服务苏北地区空箱调运的基地,拥有20万标箱的年空箱周转能力,标志着上海港与盐城港新一轮全面合作正式开启。

港口是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盐城持续优化港口航线布局,盐城港“一港四区”全部建成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拥有万吨级以上码头泊位19个,实现万吨级以上航道通航全覆盖。2023年盐城港吞吐总量已跻身全国沿海港口20强,有效提升盐城沿海交通基础设施的综合支撑力和便捷通达性。

同时,盐城不断深化与国际一流港口的合作,增开国际直达航线和近洋特色航线。今年1至8月份,新增内外贸航线10条,航线总数达53条,沿海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0.98亿吨,同比增长10.4%。开行中欧(亚)接续班列44列,“盐城北—上海港”海铁联运班列升级为“天天班”,盐城港射阳港区完成首船风电出口业务。

如今,盐城的海洋集疏运体系日益完善。

为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盐城积极策应“水运江苏”建设,加快构建公铁水、江海河等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大力推进“高速连港区、铁路接港口、内河通码头”,连申线灌河至黄响河段航道整治工程、大丰港铁路支线等项目加快建设。目前,424公里铁路交通跨越发展,2.6万公里公路网络内联外畅,106公里城市内环高架快速通达,4377公里内河航道通江达海,航空枢纽扩能升级。

科技赋能

经略海洋、向海图强,点燃创新引擎。

一项可再生能源全直流发电技术,可以让一台10兆瓦风电机组在每天8小时满发的情况下,多发800度电,一年可增加17万元的经济效益。

这样的技术,在江苏沿海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中心诞生,由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王一波研究员团队研发。这里聚焦海上风电、海上光伏两大核心领域,围绕氢能、海洋能、储能等可再生能源方向,深入开展共性技术研发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致力于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应用。

如今,中心集聚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金风科技等可再生能源领域大院大所、龙头企业15个,实施国家级科技攻关项目两项,大功率电力电子实验平台、制氢材料与氢能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建成运营。

去年,电工所在这里设立晶焱实验室,围绕海上风电、海上光伏、海上新能源直流电力系统等重点方向,开展技术研究。“盐城的风电产业基础好,科研环境好,比如我们的客户金风科技就在隔壁楼,不出园区就能实现技术上的无缝交流,还能实现在当地的技术转化。”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卢俊龙博士向记者介绍。

走出晶焱实验室,步行不到5分钟就到了金风前沿技术(盐城)研究院,这是中国风电整机制造商金风科技今年刚在盐城设立的研发机构。聚焦大容量海上风电机组和漂浮式风电等关键技术领域,通过与中国科学院电工所的协同技术创新,可以在金风科技的盐城大丰生产基地实现技术转化应用。

高能创新平台汇集高端创新资源,为经略海洋增添了新底气。目前,全市建成海洋产业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48家,上海电气滨海基地投运全球最大风电试验平台。

如今,盐城奔赴在蓝色海洋上,内生动力不断显现,一大批“头雁”企业竞飞高歌,不断激发城市发展新动能。

零碳未来

为“碳”路探路,是盐城矢志不渝的追求和使命。

盐城聚焦能源清洁化、产业绿色化、设施低碳化、管理智慧化、认证国际化的“五化”建设路径,在射阳港经开区、大丰港经开区、滨海港工业园区试点打造零碳产业园,推进风电绿色能源就近就地消纳,加快构建“源网荷储”一体化新型电力系统,加强与国际碳认证机构合作,绿电溯源、碳足迹认证,打造零碳产业园建设“盐城标准”。三个园区通过差异化发展策略,形成各具特色的绿色新产业集群。

在大丰港零碳产业园里的绿色电力交易平台上,随着碳交易员的交易频次增加,绿电价格、中国绿证价格等数字不断“跳动闪烁”。园区遵循国内绿电交易规则,通过售电公司进行绿电交易,不仅减少了企业的碳足迹,也提高了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尤其是满足了欧盟对低碳产品的需求。

目前,大丰港零碳产业园,探索“绿电+氢能”发展模式,提供稳定、可溯源绿色电力,重点发展新能源锂电、风电、光伏以及新能源汽车产业,培植绿氢、绿色甲醇航煤油、新型储能、海洋生物(合成生物)等未来产业,引导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构建新型零碳生态圈。

此外,射阳港零碳产业园探索“绿电+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路径,全力培植风电、绿色能源转化及装备、新型电力系统装备等产业集群,打造绿色产业为“内核”、数字技术为“底座”、可再生能源为“支撑”、港产城融合为“架构”的综合性零碳产业园区。滨海港零碳产业园持续挖掘“绿电+冷能”独特资源,打造零碳产业园核心区、冷能综合利用示范区、零碳工厂,大力发展综合能源、装备制造、新材料、现代物流、海洋经济、绿色算力等新兴产业。

新型储能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基础。今年6月,全国规模最大、采用组串式储能系统的独立储能电站——三峡滨海储能电站在盐城全容量并网。该项目设计容量为200兆瓦/400兆瓦时,并配套建设了一座110千伏升压站。7月12日,江苏省单体规模最大新型储能项目——远景射阳25万千瓦/50万千瓦时储能电站并网。至此,盐城地区纳入电力系统规划的8个电网侧新型储能项目全部投运,总规模达151万千瓦/302万千瓦时,位居全省第一。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在阔步走向深蓝的征途上,“碳路先锋”——盐城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有序探索与利用海洋资源,砥砺前行,逐梦深蓝未来,引领海洋经济创新发展。

( 来 源: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