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从交通运输部获悉,我国目前已建成10座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并有7座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在建,已建和在建规模均居世界首位。
自1993年荷兰鹿特丹港ECT码头建成世界上第一座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以来,自动化码头作为当今世界码头建设技术含量最高领域,在欧洲、北美、亚洲、大洋洲的多个港口得到了推广应用。我国自2016年3月厦门远海自动化码头建成以来,上海洋山四期、青岛前湾一期二期、天津五洲国际等多座新建或改造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含全自动化码头和堆场自动化码头)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今年还有深圳妈湾、日照石臼、天津港北疆C段3座全自动化码头相继建成投运。
从实际营运情况看,我国自动化码头运行稳定,装卸效率逐步提升,运营情况良好,起到了较好的示范效应。2017年12月开港运行的上海港洋山四期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自动化码头,投运第一年就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01.36万TEU,2020年完成集装箱吞吐量420万TEU,2021年有望突破570万TEU。青岛前湾自动化码头运营4年多来,多次刷新自己创造的装箱世界纪录,创造出平均作业效率36.2自然箱/小时,最高作业效率43.8自然箱/小时的世界纪录,效率远超国外同类码头,多次荣获国际奖项。
在消化吸收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我国已全面掌握了自动化码头设计建造、装备制造、系统集成和运营管理全链条的关键技术,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转变。目前,我国已在码头总体布局、装卸工艺、智能化闸口、堆场协同、北斗及“5G”技术应用等方面取得了大量创新成果:首创全场轨道吊“一键锚定”、机器人拆装扭锁系统等技术;结合各地实际探索了“顺岸布置”“U形布置”等全自动化码头布置新型式,今年投运的日照港石臼集装箱码头成为首个顺岸开放式全自动码头;在依托地面磁钉的自动导航运载车(AGV)基础上创新发展了无人集卡、人工智能搬运机器人(ART)、智能导引运输车(IGV)等新型港内运输工具,极大丰富了自动化码头建设内涵和适用范围;天津北疆C段积极打造绿色码头、零碳码头,首创了“堆场水平布置边装卸+单小车地面集中解锁”“智能水平运输系统”等技术;深圳妈湾积极打造智慧港,首创了全域、全时、全工况、多要素的传统集装箱码头升级解决方案,解决了人工驾驶集卡与智能驾驶混行的全天候协同管控领域的行业难题。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大脑”——生产管理系统(TOS系统)和“神经”——设备控制系统(ECS系统)方面,我国也逐步实现了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如上海洋山四期、厦门远海、深圳妈湾都采用了国产的TOS系统,上海振华生产的ECS系统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自主研究和探索过程中,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志在万里,建设世界一流的智慧港口、绿色港口”的嘱托,涌现了青岛港“连钢创新团队”为代表的一大批勇挑重担、敢为人先的港口人。
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交通运输部组织编制并发布了全球首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设计规范》和《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建设指南》,形成了中国标准。我国自动化码头建设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方案”,凸显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大大提升了我国港口的国际形象和影响力。目前,我国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建设技术和标准已走出国门,以色列海法港、阿布扎比哈里发港二期等自动化码头在总平面布置、装卸工艺等方面均采用了我国的技术标准,其中以色列海法港自动化码头采用了上海港自主开发的生产管理系统。
(转载自中国港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