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苏回暖,稳定向好——从港口看物流运输保通保畅

  • 发布时间:2022-08-01
  • 浏览数:3130

夏日的宁波舟山港,桥吊繁忙作业,集卡川流不息,满载货物的万吨巨轮依次靠泊,一派忙碌景象。这个全球货物吞吐量最大、集装箱吞吐量第三的超级大港,继4月集装箱吞吐量首次突破300万标箱大关后,5月集装箱吞吐量超330万标箱,同比增长超16%,创历史新高。

来自交通运输部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集装箱吞吐量完成1.4亿标箱,同比增长3%,其中外贸集装箱吞吐量超过8500万标箱,同比增长6.1%。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75.8亿吨,其中内贸吞吐量增长0.5%。

港口,是经济运行的重要“晴雨表”。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影响,国际产业链、供应链运行不畅,我国沿海港口曾一度面临人手紧张、作业效率降低等压力。

“疫情之下,我们一天都没有停摆。”回顾今年上海疫情最为严峻阶段,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顾金山颇为感慨。面对疫情这场“大考”,2万余名上海港员工第一时间封控作业,通过全覆盖的核酸筛查、切分小单元进行封控管理、启用超百万张电子通行证等信息化无接触式的生产作业,在封控的2个多月,作为国际贸易和全球物流重要节点枢纽的上海港,始终保持24小时全天候作业不停不乱。

6月,上海航运交易所发布的中国出口集装箱综合运价指数平均值为3228.37点,较上月平均上涨3.5%。全球集装箱吞吐量最大的上海港恢复情况良好,支持出口市场保持向好态势。

黄海岸边,巨大的轨道吊呼啸往返,各色集装箱被准确抓取,分选到一辆辆无人驾驶的导引车上……热火朝天的景象中,作业区现场却见不到一名工作人员。

“智慧化、智能化为我们的港口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助力。”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工程技术部轨道吊经理王心成说,全自动化码头已实现5G信号全覆盖,氢动力轨道吊采取5G传输,满足工业传输要求,技术应用更灵活。尽管整个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的人力减少80%以上,但作业效率却提高了30%以上。

另一方面,全自动化码头大大减少了人工与货物的接触,有效降低了疫情传播的风险,为山东港口青岛港作业稳定提供了重要助力。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山东港口青岛港外贸集装箱量增幅达8%,实现难能可贵的稳健增长。

落实落细防控措施,科技创新赋能运行。与此同时,我国多个港口也在积极拓宽航线,增加货运能力。

天津港联合天津海关实施“提前申报、抵港放行、船边直提”模式,同时全力提升中蒙班列海铁联运服务便利化水平,确保蒙古国过境货物在内的各类货物高效接卸运转,5月共组织发运95列中蒙班列,单月发运量超过1.05万标准箱。

广州南沙港净增多条通往RCEP成员国的外贸航线,外贸航线通达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个港口,超过100条外贸航线通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港口。

疫情影响之下,我国港口运行的复苏回暖离不开自身的努力,也离不开一系列帮扶政策纾困解难。

针对疫情影响,曹妃甸港口物流园区成立工作专班,了解相关企业项目建设情况,及时为企业办理运输通行证,有效保障我国能源、矿石等重要物资和原材料的运输畅通。

深圳发布港航资助细则和绿色港航资助细则,每年安排超2亿元资助深圳港航业发展,优化海铁联运资助项目申请条件,通过增设考核年度内在深圳港完成1000及以上集装箱量的申请条件,鼓励企业做大做强。

大力推行“公转水”和“公转铁”保障涉疫期间港口集疏运能力提升;引导主要国际班轮公司加强在上海港等枢纽港口航线航班和舱位投入的保障;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定实施定向降低沿海港口引航费收费标准等政策……中央打出一系列政策“组合拳”,坚持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两手抓,助力港口航运企业渡难关、保市场、促订单。

“目前,全国重点港口航道畅通高效,运输平稳有序,主要指标整体稳中向好。”交通运输部有关负责人说。

(转载自中国港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