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智并举 推动船舶制造业转型升级

  • 发布时间:2024-07-29
  • 浏览数:3122

近日,《国家碳达峰试点(大连)实施方案》(简称《方案》)正式发布。《方案》提出,大连将以船舶制造业等为突破口,率先推进绿色化发展,绿智并举推动船舶制造业转型升级。

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国际市场份额均保持世界第一。加快培育海洋工程制造业,我国造船工业正在向制造高技术、高附加值船型升级。

近年来,中国船舶集团旗下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大连造船”),创造了中国造船史上90多个“第一”,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第一艘国产航空母舰“山东舰”,都从这里驶向万里海疆,在加快构建大连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道路上,大连造船多措并举、精益求精,坚定地迈出了自己的步伐。

风电建设稳步推进

在距离大连庄河市海岸线20多公里的黄海海域,300多座高约百米的“大风车”耸立在蓝天碧海间,巨大的风电机组叶片不停转动。庄河市发展和改革局副局长吴静说:“目前,庄河已有4个海上风电项目并网运行,年发电量可达27.3亿度。”

《方案》提出,坚持陆海并重,在确保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和消纳能力充足的基础上,加快建设大型风电基地。到2030年,全市风电装机容量达到600万千瓦以上。

——积极推进陆上风电,2025年前,以瓦房店、普兰店等区域为重点,建成配建储能的140万千瓦陆上智慧风电工程;2030年前,根据全省电力消纳形势,谋划建设新一批陆上风电项目。

——有序推进海上风电,2025年前,以庄河市、长海县等海域为重点,推动已获规划批复的190万千瓦海上风电建成投运;2030年前,实施大连市海上风电二期项目。

——大力发展分布式风电,推进风电就地就近开发利用,实施“千乡万村驭风计划”,以微电网为单元大力推动乡村风电建设。

7月1日,中国华能集团大连庄河20万千瓦平价海上风电项目首批风机成功并网,实现了我省“平价”海上风电“零”的突破,标志着山东省海上风电产业正从政策驱动向市场化需求转变。

据测算,项目全容量投产后,预计每年上网电量达6.3亿千瓦时,可满足50万户家庭年基本用电需求。与同等规模的燃煤发电厂相比,每年可节约标煤约19.1万吨,减少污染物排放226万吨。

去年9月,瓦轴集团投资10亿元建设的风电主轴轴承项目在辽宁自贸试验区大连片区投产,将传统的生产流程和管理模式智能化、数字化,主要打造高端品牌拳头产品。在开业典礼上,瓦轴发布了全新的传承(ZWZ Legacy)系列产品,打破国外的市场垄断,实现我国风电新能源等高精特新装备国产化替代。

去年12月,中国电建成都院总承包施工的大连海装风电设备分布式光伏项目一次性全容量成功并网,该项目预计25年总发电量约为1960万千瓦时,年平均发电量78万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282吨,减排二氧化碳约740吨,减排二氧化硫约17吨。

精益求精摘取“明珠”

7月的大连,天高海阔,碧海流云,踏上中国船舶大连造船码头,辽阔海面上的巨型船舶甚是引人注目,17.5万立方米LNG运输船正在这里进行货舱的货物围护系统施工。

大型LNG运输船,被称为“海上超级冷冻车”,与航空母舰、大型邮轮一同被称为造船工业“皇冠上的三颗明珠”。近年来,大型LNG运输船的市场需求显著上升。为了抓住市场机遇,大连造船于2022年正式加入大型LNG运输船建造的行列,2022年3月31日签订首个项目,并利用两年时间完成了两代产品的迭代升级。

据大连造船LNG运行部负责人毛海波介绍,LNG船舶建造难度大,货舱的货物围护系统,即货舱的隔离屏障和热绝缘系统,是大型LNG运输船建造的核心,需要超高的施工精度和超高的质量标准。“施工过程中各工序的安装精度控制在零点几毫米到一点几毫米的量级,一丝微小的身体摆动,就可能导致产品不合格。”毛海波说。

据悉,截至今年6月,大连造船手持大型LNG运输船订单数量达到15艘,船期最长的排至2028年,实现了大型LNG运输船的批量设计、批量接单和批量建造。

大连造船形成LNG运输船批量建造能力,是大连市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一个缩影。“十四五”期间,大连市深入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产业创新作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实践重点,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2020年的9.7%增加到2023年的13.3%。

加速船海产品技术提升

在大连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码头,停泊着一艘艘具有“超强大脑”的自动驾驶船,这批船舶能够实现自主航行和停泊,船上的传感器相当于船员的眼睛和耳朵,用来感知周边环境的变化。

自动驾驶船研发团队相关负责人介绍,和汽车的自动驾驶相比,船舶自动驾驶的研发难度“直接跳了好几级”,比如,船舶在海上的“路况”要复杂得多,会受到风、浪和洋流等的影响,这就要求自动驾驶船能够自主识别、自主避碰,做到随机应变。

大连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副经理王树山介绍,普通船只有约500个检测控制点,而自动驾驶船有15000多个,是普通船的30倍,多了智能航行、智能平台、智能机舱、智能船体、智能能效等智能系统。“去协调、整合这样一个复杂而庞大的船舶系统,过去我们是缺少相关经验的,这也是第一次接受这样的挑战。”王树山说。

“我们能造的船越来越智能,越来越复杂,考验的不仅仅是造船的工艺和技术,更考验管理能力,去创新性地配置生产要素,提高中国造船业的核心竞争力。”中国船级社大连分社建造船舶检验处处长于得会表示。

智慧化船舶越来越多的同时,大连船厂的“含绿量”也在悄然上升,在海上“奔跑”的“钢铁巨人”逐步转型为“绿色巨人”。

《方案》明确,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以船舶制造业、新能源装备为突破口,率先推进绿色化发展。到2025年,实现绿色制造水平大幅跃升,绿色制造体系基本建立。到2030年,清洁能源使用率达到60%。

在东北最大的船坞码头,一艘能运载16000多个集装箱的“巨无霸”正进入冲刺组装阶段,它采用天然气和燃油双燃料驱动,配备全球最大的独立B型LNG燃料舱,由中国船厂自主设计制造。据中国船舶大连造船设计院船舶开发室副主任李文贺介绍,这艘船最大的特点就是绿色低碳,能够减少碳排放20%以上,减少100%的硫氧化物排放。

在航运业脱碳转型的大背景下,大连造船不断推动主流产品转型升级,积极向航运业提供绿色、安全、智能的船型方案,2022年向中远海运交付了全球首艘液化天然气双燃料动力超大型油轮,2023年与招商轮船签署了全球首艘甲醇双燃料动力超大型油轮建造合同。

7月8日,大连海事大学智能研究与实训两用船在大连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完工交付。该船是我国自主研发建造,集远程遥控、智能航行和教学实训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船舶,交付使用后将为我国开展智能航运基础性、前沿性、关键性技术研究和人才教学实训提供重要支撑。

未来,中国船舶大连造船将继续以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精细化为发展方向,加速船海产品制造技术提升,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

(转载自中国水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