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持续加大绿色低碳港口码头的建设,其中中交集团承建的黄骅港煤炭港区码头被评为“五星级绿色港口”,成为全国唯一入选五星级的专业化干散货类港口。
目前,我国已建成超2000个港口,成为世界上拥有港口数量最多的国家,并建成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等世界级港口群。但截至2023年6月,全国仅53个码头获评“绿色港口”,与2000多的港口基数对比,我国绿色低碳港口建设任重道远。
五大问题亟待解决
目前,我国绿色低碳港口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港口现代化理念和建设不足,缺少顶层理念和核心技术。
由于我国各港口的发展历史背景不同,港口的建设水平不一。在我国,大部分港口都属于老港范畴,这些港口投入使用时间较长,设备老化严重,能耗高且设备故障率高,环保资金投入不足。
我国港口长期依赖于高投资、高污染、高增长的模式,同时港口之间存在低效化重复建设、同质化竞争的问题,进一步造成过于追求产能扩大而忽视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平衡的问题。例如环渤海地区秦皇岛港、京唐港、曹妃甸港、天津港、黄骅港等均建设煤炭大港,造成我国运煤铁路和港口出现能力过剩。
目前我国绿色低碳港口企业建设大多停留在港区绿化、污染源治理等低层次阶段,没有形成完善的绿色战略体系。例如部分港口的环保设施只是因为环保要求而设置;由于部分人员环保意识不够,造成污水处理厂沦为沉淀池,除尘设备成为摆设等现象。
第二,清洁能源应用不足,能源利用率需提高。
目前,我国港口清洁能源使用比例偏低。电动汽车、新能源动力港口装卸设备和车辆尚处在起步阶段,电力能源占港口能源消耗平均值不足50%,化石能源仍占一定比重。
高能耗运输装备和港口机械设备目前还广泛应用港口。国三及以下柴油货车仍在大量应用;装载机、堆高机等流动性较强的港口机械设备电动化改造处于起步阶段。
第三,港口对环境影响较大。港口作为水陆交通枢纽,是车、船、港机设备生产作业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货物的重要集散地,可产生大量粉尘、污水、噪音、固体废弃物等污染。而在不少港口,对环境污染缺乏有效的治理措施,处理工艺、处理设备等,部分港口集疏港车辆在港口周围排成长龙,同时造成路面坑洼不平,扬尘满天飞;部分港口仍存在雨污合流、污水直排等现象。
第四,港口智能化管理不足。部分港口智能化生产管理不足,新技术未能及时应用于港口生产,部分港口仍采用传统工艺,对人力的依赖程度高,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港口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环境管理、设备运营维护等方面管理粗放,部分港口存在一块水表管全港、哪个点出现污染治理哪个点、生产设备哪坏了修哪等现象。
第五,港口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突出。港口与城市在岸线和土地利用方面关系日趋紧张;港口装卸仓储功能与城市生产生活功能在景观、环境方面不协调;疏港交通特别是集卡运输与城市交通相混杂,易造成交通拥堵和带来安全隐患,如城市的快速发展已将港口环抱其中,港口后方陆域空间明显不足。
多管齐下加速港口绿色转型
针对以上情况,笔者建议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加快绿色港口顶层理念和核心技术体系的建设。
完善绿色低碳港口政策体系,加快国家和行业节能降碳、污染防治、生态保护、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绿色运输等标准规范的制修订工作,港口岸电等标准的国际接轨。
完善港口绿色低碳设施设备的设计、制造标准体系和推广目录建设,加快节能标准更新升级,提升重点产品能耗限额要求,大力淘汰低能效产品,促进绿色低碳设施设备的规模化应用。
加快绿色文化的建设,加大绿色低碳港口发展理念、节能环保先进技术与管理的培训教育力度,提升企业和行业从业人员的绿色发展观念,引导港口企业积极进行绿色低碳改造、升级和转型。
大力推动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在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新能源与清洁能源、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引导企业积极研发和引进先进适用的绿色低碳技术,提升绿色低碳产品制造水平。
大力加强联合创新能力的建设。支持龙头企业整合高校、科研院所等力量、产业链上下游资源,聚焦节能、减排、降耗、治污、环保等关键领域,建立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联合体,开展联合攻关。
积极发挥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和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作用,支持重点绿色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推动首台(套)重大技术示范和推广,促进绿色低碳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
——大力开发清洁能源和提高能源利用率。
利用港口的地域优势,大力推广风力发电、光伏发电、海上发电、氢气储能等清洁能源。加快充电桩、加氢站等清洁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能源供给“多元化”,能源使用“清洁化”。
大力推广设施设备节能低耗改造与应用(如变频技术、无功补偿技术、散货皮带系统永磁电机)、场桥“油改电”、岸电技术、绿色照明、新能源动力港口装卸设备和车辆等。
——加大对绿色低碳港口的环保投资力度,同时对老旧港口环保设施升级改造。
加大筒仓、封闭半封闭大棚、防风抑尘网、封闭式带式输送机等基础设施建造或改造。
持续增加喷淋、喷雾、清扫等环保设施数量,加快散货作业区域含尘污水处理系统建设,散货堆场实现自动喷淋全覆盖,增加原油成品油码头油气回收装置、码头溢油应急设备、船舶上水系统等。
加快港口绿化建设步伐,完善港区道路、堆场周边等绿化带建设,推进港界绿化防尘林带建设,发展滨海湿地景观区等。
大力推广“公转铁”“散改集”、氢能集卡、LNG动力船舶、封闭式皮带运输、长输管道等绿色运输,大幅降低运输车辆尾气和船舶污染物排放,以及扬尘污染等。
——大力推广智能化管理平台。
建设智能生产运营平台,充分利用5G、北斗、人工智能、大数据、孪生技术等新技术,加快推进港口装卸工艺的升级改造。推广智能远程集中操控、无人堆取料、智能装卸船、皮带机智能在线监测、智能水平运输机器人、场桥岸桥自动化等全作业链自动化技术。
建设综合能耗监测统计分析平台,对港口作业机械设备耗电量、新能源发电量、环保设备用水量、污水处理厂产水量等进行实时监测,同时统计分析生成能源消耗总体情况、各耗能环节能源消耗、主要耗能设备消耗情况等数据信息,为能耗大数据分析和绿色低碳港口规划提供基础数据。
建设生态运营智能平台,对港区粉尘、气象、货物状态、环保设备运行参数等进行实时监测,实时掌握环境数据,为港区环保生产提供决策支持;同时将环保设备与生产设备运行状态、货物状态(如煤炭含水率)相关联,根据监测结果自动开启环保设备的功能,实现精准防控,源头治理。同时根据环境、货物状态、生产信息综合进行环保设备的闭环管理,提升港口环保应对能力。
建设数字化运维管理平台,综合利用BIM技术、大数据技术、物联网技术,在设备的日常管理维护上,通过多维的设备数据展示方式,方便地查看设备各类状态信息,对出现问题的设备迅速定位故障位置,提升故障处理效率。同时把相关港口作业的实时信息、设备状态信息、各系统模块的运行信息等进行统一的收集、整合和建模分析,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预测性维护。
——加快港城发展一体化进程。
加快推进港口结构调整,提升港口发展质量。进一步优化煤油粮矿箱专业化港口运输系统布局,形成层次分明、功能互补、竞争有序的发展格局。
在绿色港口进程中,拓展港口与相关产业链有机结合,以港口为中心带动周边地区绿色环保经济模式发展,以点带面实现港口与周边城市及产业共同发展绿色环保经济模式。
城市管理扩展至港区,完善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公共设施。
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加快疏港路网的建设,大力推动“水水中转”“铁水联运”“海铁联运”“江海联运”等多式联运建设,加快集疏港铁路和铁路专用线建设,促进运输方式的合理分配、集疏运的网络布局。
(转载自中国水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