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集团新闻 > 板块新闻

转载:更高站位 更大格局 推动盐城高水平开放再启航

2021-11-03 字体:

市第八次党代会吹响“面朝大海向未来、绿色转型作典范”奋进号角,站在现代化建设起跑点上,盐城如何更好地肩负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重大使命?如何更全面深入地融入国家战略,将战略机遇转化为发展红利?如何在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态势中率先突破、勇立潮头?课题组结合前往长三角地区6个城市考察学习的思考体会,认为盐城要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旗帜,进一步增强危机意识、机遇意识、协同意识,全方位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凝心聚力推动“开放发展再启航”。

长三角是开放的前沿,以开放而兴,因开放而盛

从上海临港,到天堂苏杭,再到芜湖绍兴常州,可以直观感受长三角地区改革开放的生动缩影、生机映照。开放成就长三角辉煌的过去,更指引着长三角光明的未来。
  开放合作成为长三角的第一标识。据统计,三省一市共有开放口岸46个,进出口总额、外商直接投资、对外投资分别占全国37%、39%和29%。在区域内,各地持续加强合作,形成产业、金融、数据、科教等领域的紧密协同,初步建成以高铁、高速和长江黄金水道为主的综合交通大网络,集装箱从洋山港到芜湖港实现直接通关、江海联运,有效降低了中转成本。青浦、吴江、嘉善两区一县,共建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样板”,率先探路新发展格局。
  开放创新成为长三角的第一动能。长三角区域汇聚了全国近三分之一研发经费支出、三分之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五分之一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高新区,也是全国科技人才最密集的地区,高等院校、高校教师和在校大学生占全国13.4%、14.2%和14.4%。登陆科创板的企业中,长三角力量已近半壁江山。众多企业形成一致共识,选择落脚长三角,关键是有高素质人才和高含金量政策。临港片区原本是上海的边角荒滩,以制度性开放先行示范区为抓手,20个月时间签约近600个项目,总投资将近4000亿元,飞跃成为高新产业集聚地、天下英才向往之地。
  开放包容成为长三角的第一特质。开放不仅成为长三角腾飞的引擎支撑,更内化为一种文化内涵。上海的高效有序和国际化胸怀,浙江的灵活经营和超前意识,江苏的人文精神和文化积淀,安徽的蓬勃朝气和奋进态势相互辉映、取长补短。芜湖的奇瑞连续18年保持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第一,海外市场从单纯贸易升级为品牌输出。苏州常住外籍人口超过2万人,常住台胞14万人,特别是苏州工业园集聚外籍人才近4000人、占全省六分之一,开放特质深深融入城市基因。

盐城开放前景广阔但任重道远,再启航必须勇闯新路

作为沿海新兴工商城市,开放同样是盐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首要特质与不竭动力。但从全局视角来看,盐城开放发展质量还不够高,城市功能和定位格局在区域一体化中尚未出现明显提升。
  从战略布局上看,当前长三角区域经济圈,嵌套了三个层级:第一层是27个中心区城市;第二层是以上海为中心的“1+8”大都市圈9个城市,包括上海、无锡、常州、苏州、南通、宁波、湖州、嘉兴、舟山;第三层是以上海为起点的G60科创走廊,加上扬子江城市群、杭州湾城市群、皖江城市带,以及南京、合肥、苏锡常、杭州都市圈等区域经济圈和城市群。多重规划战略、多层布局结构,交叉覆盖几乎长三角区域内的所有城市。从苏杭到芜湖绍兴常州,都加入了二级乃至三级经济圈层,在城市群协同作战中发挥各自优势。反观盐城自身,还只简单处于第一圈层,未加入任何一个都市圈,这种边缘态势会加剧要素流失,也限制了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
  从产业实力看,开放格局与产业链竞争力息息相关。芜湖提出打造安徽省省域副中心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核心城市,底气是有汽车、航空等完整的产业链创新链,具备参与全球全局竞争的基础能力。相比之下,盐城产业多集中在加工制造这个“微笑曲线”的中低端环节,传统产业附加值较低、创新能力不强、抗风险能力较差,更多追求短期利润,偏重生产制造而不是研发。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少体量小,2020年达到1500家,但每万家企业法人中高新技术企业数仅列全省第12位;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去年是2.36%,列全省第8位。
  从要素赋能看,盐城腹地空间巨大,沿海滩涂占全省67%、全国13%,港口和临港用地是最现实的竞争优势,但这种优势没有在优质重特大项目比拼中充分发挥作用。上海明确提出“好项目不缺土地”,每年梳理新增工业研发用地超过50平方公里,招引特斯拉在临港一次性供地1000多亩。虽然盐城每年有20平方公里土地增量空间,但能够直接转为制造业用地的很少,320平方公里的盐田开发强度约13%,仅为全省62%。
  从载体支撑看,被誉为“创新之城、非凡园区”的苏州工业园区,在规划引领、机制创新、产城融合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富有创造性的实践。盐城经开区产强城弱,人口集聚较缓,盐南城强产弱,实体经济不强;大丰、滨海、响水等港城离海、离港较远,对临港产业和港口建设支撑不够,带动作用不强。中韩产业园、沪苏产业联动集聚区等主要平台,无论是体量还是质量,还难以承担引领全市对外开放的重任。三家国家级中韩产业园,中韩(烟台)产业园投资过千万美元的项目超过200个;惠州对韩贸易额则占整个广东省20%,超过盐城和烟台的总和。

对标先进,努力让更多开放元素在盐城集聚融合

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要高水平推动开放合作,坚定不移向海发展,激活现代化的强劲动力。开放战略已经明确,但没有思想破冰,行动就难以突围。站在新起点上,盐城要大踏步赶上时代,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首先应从打开眼界胸襟开始,在学习中对标,在对标中反思,取他人之长、补自身之短,真正把全市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地激发出来。
  抓紧谋划都市定位,用更高站位推动高水平开放。按照城市经济学理论,特大城市辐射半径通常不超过300公里,每隔300公里范围内必将崛起一个区域性中心城市。日本名古屋距离东京约350公里,30多年间依靠经济功能和后发优势,催生出日本第三大都市圈。长三角城市群已经形成南京、杭州、合肥、苏锡常、宁波五个都市圈,唯独长三角北翼还是空白,没有明确的副中心城市与都市圈。过去受交通限制,盐城在长三角区域中缺少关注,随着综合交通网络不断健全完善,盐城的区位格局正发生巨大改变,大丰区纳入市区板块也极大增加主城区空间和能级。随着跨江通道、沿海高铁网日益完善,盐城所处的沪盐沿海发展轴将逐渐形成新优势,区域定位和战略布局也应该向更高站位提升,完全可以成为连接沿海经济带两端的新兴中心城市,并全力探索以盐城主城区为中心城市的长三角北翼区域性城市都市圈。
  加快提升研发能力,用一流创新引领高水平开放。一座城市,经济体量再大,没有科技引领能力,成不了一流城市。与长三角发达地区相比,盐城搞原始创新的基础条件薄弱,“从0到1”的重大科技攻关难度大,应该把握发展阶段与市情实际,用科学方法,埋头办好自己的事。建议要重点探索“离岸创新”,深化与上海、深圳、苏南等科创资源富集地区对接,做好“外地研发+盐城制造”等离岸合作文章,招引行业龙头企业、大院大所以及创新创业团队在盐城设立研发机构或研发总部,建设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要更大力度鼓励企业参与国内外产业深度合作,与掌握核心前沿技术的创新主体结为利益共同体,闯出一条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二次创新”路径模式。要为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的企业提供更多奖励。苏州为创新型企业推出“3+3”鼓励政策,对研发费用连续大幅增长企业,给予增长额6%的奖励。我们应该学习这样的力度,只要企业舍得研发投入,就要舍得拿出真金白银奖励。
  推动强化服务保障,用优质环境承接高水平开放。苏州提出“苏州最舒心”营商环境品牌,把用户思维、客户体验贯穿服务市场主体的全过程和各方面,成为吸引集聚优质企业产业人才的重要依托。建议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盐城应该始终向上海、苏州等全国最好、世界一流城市对标看齐,持续优化业务流程,实现行政服务效率更大突破。特别是对于有龙头作用或产业链关键环节突破性的大项目、高产出率的好项目,有必要对照同类竞争城市标准,再“加一点”力度来告诉投资者,只要别的地方能给,盐城不仅都能给,而且还能给更多。人才关系城市未来,如果没有一些吸引打动人的地方,只会限于同质化竞争,自身原有资源也会流失,必须拓展思路、大胆突破,制定极具盐城标识的重大举措,形成吸引高端人才的强磁场。
  更加注重运营设计,用丰富的形象提升高水平开放。形象、口碑、品牌等软实力,是城市发展的“慢变量”,却是具有决定性的深层次变量。绍兴的综合经济实力与盐城处于同一台阶,文化运营水平领先不止一筹,他们依托“历史+人文”优势,近年又挖掘开发兰亭书法节、大禹陵等一批国家级文化“IP”,极大提升了整个城市标识度和影响力。盐城有湿地文化、海洋文化、有世遗美景与历史传说,但却缺少巧妙包装与嫁接,可以学习借鉴绍兴、常州等地区“推陈出新”“无中生有”“移花接木”的好经验,让本地文物古迹、传统村落、世遗美景、特色美食鲜活起来、时尚起来,借助创意让传统文化绽放现代魅力。建议重点放大盐城独特生态优势和世遗品牌效应,高标准、高质量规划建设长三角(东台)康养基地建设,让盐城好生态叫响长三角、走向全世界。在此基础上,加大城市宣传营销力度,讲述好盐城故事、传播好盐城声音、塑造好盐城形象,让外界对盐城多一份了解、多一份支持、多一份向往。

上一篇:> > “50天大比武”系列活动亮点...

下一篇:> > 【“大干五十天,建功在一线”活动...